生活中,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賣報紙的報亭,也可以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印刷公司,廣告公司,連云港印刷公司來給大家講講印刷術的發展歷程。
縱觀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印刷工業發展的歷程,大致把它分為四個階段。
四十年代末到1956年全國范圍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,實現公私合營為第一階段,1957年到1965年為第二階段,1966年至1976年為第三階段,1977年以后為第四階段。
第一階段,自近代以來,中國印刷工業的分布偏重于東部沿海幾個大城市,中西部和內地城市印刷基礎較弱。1949年,沿海少數城市擁有的全張鉛印機占全國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,對開鉛印機近二分之一。除12家國營新華印刷廠以外,絕大多數印刷廠是私營廠。社會安定以后,隨著文化教育事業的振興,印刷業很快就興隆起來。不過由于當時的書刊出版事業尚處于起步階段,書刊出版數量的增長還不是很快,到1953年,像上海市有些私營印刷廠就出現了開工不足的現象。書刊印刷生產力暫時有些過剩,以致出版總署不得不采取措施,限制書刊印刷生產力過快增長。1956年,隨著全國范圍內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的開展 ,私營印刷廠或者合并成為公私合營印刷廠,或者并入國營印刷廠。
第二階段,經過公私合營和小廠合并以后,報紙印刷廠、書刊印刷廠、包裝裝潢印刷廠生產 能力都有較大提高,制版、印刷、裝訂及印后加工都配套成龍。這就為以后印刷廠的建設追 求“大而全”和“小而全”,提供了參照模式。1958年和1959年文化部在上海兩次召開“印 刷技術革新成果經驗交會”,充分反映了這幾年印刷技術發展所取得的成就。由于當時國家在印刷技術裝備方面制造能力還十分有限,所以這些技術革新成果絕大部分屬于工藝方法上的小改小革。1960年前后,國家處于嚴重的經濟困難時期,紙張及其他印刷原材料供應量及品質都大幅度下降,除了保障學生用課本供應外,其他印刷品像報紙、期刊、圖書等出版物的印刷數量都大力壓縮,印刷業的發展也放慢了前進的步伐。1963年以后,隨著國民經濟形勢的好轉,文化、教育事業再度繁榮,印刷工業又步入了健康發展的道路,直到1966 年“ 文化大革命”開始為止。第二階段有成就,也有挫折。概括地說,是個“馬鞍形”,兩頭高 ,中間低。
第三階段,1966年開展的“文化大革命”,是中國當代社會經歷的一場政治大劫難。在這場浩劫中,一切正確的東西都被說成是錯誤的,文化教育首當其沖。生產陷于無政府狀態。但是把印制毛澤東著作,印刷毛主席畫像放在壓倒一切的地位。即使把所有可以印書、印畫的印刷機器都開動起來,也難以完成數量鉅大的印刷任務。在這種情形下,加速發展印刷機器的制造能力,就成了當務之急。這就導致了為加速印刷技術改造而制訂的印刷機械“28項重點新產品研制計劃”的實施。經過幾年的努力,擴建、新建了一批印刷機械制造廠,研制生產出了一些印刷機械新產品,使中國印刷機械的自給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。但是,這期間印刷機械制造工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。當時發展的重點在印刷機器方面,而忽視了排字和裝訂及印后加工機械設備的研制和提高,以致“文化大革命”結束以后很長時期內,書刊印刷生產 中出現的排字、印刷、裝訂三個環節生產能力不平衡的局面難以扭轉。在發展印刷機械的制 造方面,比較注意了書刊印刷機械生產能力的提高,而對包裝裝潢印刷和其他印刷機械的問 題就關注不夠??傊?,“文化大革命”的10年,印刷機械制造能力確實有了很大提高,但是這種發展是不平衡的,有倚重也有偏輕。
第四階段,1976年一舉粉碎了“四人幫”,中國大地上才結束了10年磨難。特別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“撥亂反正”以后,中國的印刷業像其他行業一樣,又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。
印刷術的演變,讓我們有了今天的發展,印刷技術水平的提高,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變,有力地促進了包裝裝潢印刷業的發展,關注連云港印刷公司,讓您了解更多相關知識。